三是聚焦“法”与“情”,将法律规制与群众感受有机融合★◆◆。人民法院办理案件,要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衡量公正司法的标尺,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既要关注案件本身的■◆■★“症结”■◆■◆★◆,也要注重化解当事人的◆★■★★■“心结”。本书着重彰显在裁判中综合考量法、理★■■、情等因素,力求做到“三个效果◆■◆”相统一,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本书以群众痛点、社会热点、问题堵点为切入点■■★★◆,便于学生读者快速捕捉案件所阐释的规则道理。同时★★★★■◆,以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裁判,护航社会发展稳定,守护人民群众和谐安宁。
本书在编写上做了两点创新:一是加入法官感悟。不同于传统的★◆★“只见案例不见人◆★■★”的编写方式◆■,在展示生动案例的同时■★◆■◆,邀请办案法官分享办案历程及心得体会,不仅是描述案件的解决过程★★◆★★■,更多地是运用法官资源阐述如何进行专业思考。二是加入专家点评。邀请十余位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进行点评,提升案例释法说理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高质量的法官感悟和精要细致的专家点评,形成深度的专业互动◆★★。以上两点设计让法律条文更好地结合实际案例■★◆◆◆◆,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新时代的司法使命与担当。
此前,华政与上海二中院司法实务专家联合开发了《习法治思想的理论诠释与司法实践》实践课程。双方就致力于将课程打造成为院校协同育人的“金课”达成共识,作为学校习法治思想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授课过程中,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模范法官◆■、上海二中院原立案庭副庭长乔蓓华为课程的第一讲作了★★■■◆“习法治思想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专题讲座,并带领班级同学深入社区居委■◆★■■◆、走进群众,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微调研活动。回顾来时之路,双方开好了一门课,在创新协同育人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也为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上海二中院举办的论坛、研讨会◆◆■■■,发布的典型案例手册◆◆◆,都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2024年下半年★■◆★◆★,上海二中院举办的两期“至正·理论实务同行”刑事审判研讨会中,就有29名来自各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与公检法代表、律师代表一道◆★◆,针对实践中观点不一的案例进行讨论。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深度参与到二中院的审判工作中来★◆★■◆,为依法裁判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助力典型案例中所表达的裁判意见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
主持人★★:编写这本《司法的使命与担当》过程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多位高校专家参与点评★★◆■◆。作为点评专家之一■★◆,您对哪个案例印象最为深刻?您觉得这个案例是如何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
这本书恰如书名所示体现了司法使命与担当,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审判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撰写书中案例的点评,我深刻领会了法官在案件办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的裁判思想。例如,从书中的许多案例可以见到◆★■◆■★,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并非机械适用法条,而是创造性实现对当事人权力的救济,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注重说理,让当事主体能够感受到法律的关爱。例如一些案件中★■◆◆,尽管一方当事人并未获得支持,但由于裁判文书的说理兼顾了常识■■◆■★★、常理、常情,清晰明了,让当事人信服。
一是聚焦◆■“实”与“精”,将典型案例与精准剖析有机融合★◆■★★■。司法裁判不仅是解决权益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价值导向的生动课堂。本书聚焦司法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及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纠纷及裁判结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上海二中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历时1年多时间,共同精心筹备★★、多次商讨◆◆◆★,筛选进本书57个典型案例◆★◆■■★,其中■★,刑事案例6个,民事案例30个◆★★◆★■,商事案例9个,行政案例2个,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例6个,执行案例4个■■★■。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明理■◆★■◆■,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评价、预测★■★、示范作用★■■,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体会严谨细微的裁判思路,以作为法律教学的有益参考。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11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此书编撰工作★■■◆★。
主持人:这本书是司法裁判与法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是实务者和理论者的共同结晶■■◆★★■,不仅对于法律从业者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在实践教学中也能发挥它的作用,成为链接实践与课堂的有机载体,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声音和话语体系★◆■■。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本书在法学教育方面的作用■★?对于当前司法人员能力提升和未来法治人才培养有何价值◆◆◆?
此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提出的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 教师,本书已在教材因素上做出了成果,期待实务机关在其他四个要素上展现更多担当■◆★。一是学生方面,可以让学生与实务界人士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二是教育方法方面★★◆■,教学界和实务界可以共同探讨更好的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教师方面,希望更多的实务人士能够进入课堂,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务发展。四是环境方面■◆◆◆,期待实务界与高校能够联手打造出更利于学生实习实践的环境。
人民法院与法学院校共同编写的这本案例教材具有编写质量好、可学习性强◆◆◆★、可读性高三大特点★★■,内容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新度,不仅为法学专业人士提供了知识补充◆■,也可供专业外人士进行普法学习■◆★。同时,本书编选了大量时效性强■◆◆★◆■、代表度高的案例,解决了知识滞后于实践的教学困境,对推动习法治思想进课堂,塑造新型法治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上,需要将政治理论与法学理论相融合、将司法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将研究广度与思考深度相融合■◆◆■◆■,所以在筛选案例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服务人民的角度出发,着重挑选群众高度关注的案例。第二◆■★◆★,从服务大局的角度出发,着重挑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案例。第三◆★◆,从依法履职的角度出发◆■★★,着重挑选促进法律适用统一的案例。除了以上三点宏观的角度,我也兼顾到生动、鲜明◆◆◆、能集中体现法官践行司法使命与担当的案件★◆★■,期待当这些案例走进课堂后,能够帮助到法学生们更快成长◆◆。
主持人★★◆◆★★:这是一本以个案裁判为基础,彰显司法为民理念的案例汇编。为了确保编写质量,上海二中院法官◆★、法官助理从几万件案件中筛选出了这57个经典案例◆■■★。请问编写人之一王晓梅法官,您作为长期从事审判工作的一线法官,在参与本书编写时是如何挑选这些案例的?
主持人◆◆■:据我了解,这本书从谋划启动到落地出版前后历经1年多时间,相信这次参与编写的经历对于您从事审判工作也有新的启迪,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上海市教委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合作高校代表出席活动。
加强司法部门与法学院校的深度合作,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战略举措■★■■。此项工作意义深远◆◆★,需要法院与院校之间久久为功、通力合作。今后,上海二中院将与高校携手并肩■★★,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更加务实的举措,共同谱写法院与法学院校合作的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两办《意见》和上海高院“1+23”院校合作部署要求,上海二中院与各合作院校共同探索完善人才合作培养体系◆★★。一方面,坚持做好实习法官助理接收、带教工作★■◆★。2024年共有118名学生来院实习。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法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组建“至正·讲师团■■”★★◆★★■,先后与华政、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联合设立实务课程,并选派资深法官到北大进行实务授课。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教学活动16次◆■★,参与师生5000余名。今后,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的合作,推出更多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实务课程。加强教材环节的合作,将法治实践的最新动态和生动案例写进教材◆★◆■★■,更好反映法治实践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需求★■◆。加强实习环节的合作,为实习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案件办理的机会◆■,让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法律在现实中的运行。
主持人★■■:这本书与市面上诸多研究司法案例的书籍不同,是法官和学者共同围绕实践问题开展法学研究的成果。胡教授■★■◆◆◆,您是本书编委会副主任,也是此次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您认为这种研究方式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对于当下法学发展又能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二是聚焦■◆◆◆★“知”与“行”★■◆◆★,将司法裁判与法学研究有机融合。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理顺法学教育中的■★◆◆■“知行关系”◆■■★■◆。促进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是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以实践升华理论◆◆★,是法学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本书每个案例均写明基本案情★◆◆■、裁判结果、裁判理由,附上贴切详实的“法官感悟”■◆★◆★◆,请专家学者形成精辟的“专家点评◆■”■■◆◆■★,使读者体会法官作出裁判的思维路径,掌握学者严谨分析的辩证思维,为法学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学生提供了全面鲜活的实践案例,是一份实用的“工具书”和“资源库”。
王晓梅◆◆:我想用三个更加来表达,在研判案件时,更加关注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提炼规则时,更加关注理论与实务的并重;在撰写文书时,更加关注法、理◆◆★◆、情的有机融合。
主持人:近年来,上海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高度重视院校合作工作。您如何看待人民法院与法学院校共同编写案例教材的意义?您认为★■★◆◆★,未来实务机关和法学院校还能从哪些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更好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培养适合我国发展需求的法治人才?
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是关键一环。法院与法学院校在其中深化合作,无疑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提高矛盾纠纷解决的质量和效率。希望双方通过联合调解★◆■■■、专家咨询等方式,共同推进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下一步,上海二中院将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参与社区巡回审判和基层服务点工作,更好赋能基层治理;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参与调解员培训,提高特邀调解员队伍实质解纷的能力水平;依托高校师资开展新型劳动关系、互联网侵权等新热点的实证研究★★★■◆■,为相关案件纠纷化解提供前沿理论思考和优化解决路径;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推动社会治理关口前移★◆■■★■。
《司法的使命与担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案例萃编》一书◆★★◆■,是上海二中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升级合作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双方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共同培育德才兼备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一次有益探索。本书以习法治思想为核心脉络◆■■■,凝练了多名法官和专家的经验心得体会,具有三大特点:
1月10日下午,上海二中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举办《司法的使命与担当》新书发布及赠书活动■◆◆★◆。这是继2023年双方联合开设《习法治思想的理论诠释与司法实践》公共选修课之后,共同推动习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今天发布的《司法的使命与担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案例萃编》是华政与上海二中院共同主编完成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学校党委对书稿的编写高度重视★★,在《习法治思想的理论诠释与司法实践》研究生课程启动调研之际★◆★■★◆,就明确提出课程与教材要同步设计、同步推进。议定编纂此书,既是对上海二中院的优秀案例加以遴选★★、提炼,又为习法治思想实践课提供了辅助教材。本书体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鲜明特色:一是由上海二中院遴选各审判领域的优秀案例,确保案例的引领性、示范性。二是由参与案件审理的法官们撰写“法官感悟◆■★◆■”■★■◆◆◆,做到说法与说理结合。三是聘请全国著名法学专家参与对案例进行点评◆◆★,既肯定案件处理上的优秀经验◆◆★,又从学理上发挥案例的法学意蕴,从而实现院校双方的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促使习法治思想理论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上海高院与华政联合设立“涉外实务实训基地”,共签《协同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专项协议》,上海二中院作为首批挂牌的八家法院之一,承担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共同任务◆◆。下一步,希望通过基地建设◆★★,联合打造高校与法院共建共管的协同实践育人机制★◆◆■★,不断推进院校合作深度融合新模式。学校也将充分利用好上海法院实践资源、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的优势◆★★★★,充分发挥好华政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共同打造院校协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示范基地。
从一个法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觉得这本教材在以下四个方面对法学生以及法律工作者有所裨益。第一,可以培养和拓深法科生的法律学习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这本书中的案例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法官是如何断案的◆■。第二,该书能够培育法学生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发展精神。书中既有基础性的案例,也有许多新类型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跳出既有的抽象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规定◆◆◆◆■,去感受法律实务工作者是如何执行法律的◆◆★■。第三,本书可以培养法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因为每一个具体的案件都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一种反映■■◆★。第四◆◆,这本书也是一扇窗口★★◆,展示了上海司法的文明指数,有助于提高未来法律共同体的团结性和话语的创新性。